清新茶雨
无名小卒

[] 《赤壁》:娱乐至死年代的情怀 文/十一月的雨

-->
《赤壁》:娱乐至死年代的情怀    文/十一月的雨
赤 壁·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是一个整体,分为上下两部上映只是商业上的运作。它不像昆汀的《杀死比尔》,上下两集风格差异极大,看做两部电影也未尝不可。因此把《赤壁》割裂开来评论对它是不公平的,至少也是不客观的。这也是我在看完第一部之后没有轻言优劣的原因。
  现在,是时候了。于是,我想静下心来说《赤壁》。
  不知道大多数的80后青年是不是和我一样,是从港片里泡大的。我经历了录像带时代的末期,赶上了影碟时代的崛起,正在享受高清时代的快感,我在电影载体的变迁过程中追逐电影至今。港片是我的电影启蒙,启蒙时期的我们热血而激情、简单而快乐,因此不可能不爱上吴宇森。即便是那时候的我还不会关注导演,我也无法对周润发置若罔闻,无法对一亿发子弹心如止水,无法不对惺惺相惜的英雄感情心潮澎湃。这些烙印于体内的悸动,和大家蜂拥《变形金刚》,和万人齐唱罗大佑,和老人落泪于,并无二致。这是一种情怀。
   情怀其实是把双刃剑,如果你能想通这会是永远的情怀;如果你非要跟时间较真它可能也会让你黯然神伤,因为最美妙的往往都在回忆中。
  我最期待《赤壁》的时候其实是吴宇森刚透露自己这番野心的时候,在他的概念图里,那会的周瑜仍旧是梁朝伟,诸葛亮却是周润发。这里面包含的内容足以让多少人感慨万千啊,吴宇森转战好莱坞多年之后重回华语影坛、梦幻搭档的再次合作、中国电影始终缺失的史诗类型、凝聚智慧的传奇战役赤壁之战。理想总是容易让人无比兴奋的。
  可随着梁朝伟辞演,周润发在开机前一天辞演,我的期待也如吴宇森紧缩的眉头一样,在现实面前一步步挫败。即便是梁朝伟听闻周润发辞演的消息后赶回来救场,心中的有些遗憾也注定无法挽回了。这对让我们魂牵梦移了多久的黄金组合,最后还是没有在吴宇森的终极梦想中聚首。
  于是,等到《赤壁》宣传铺天盖地来袭的时候,我反而变得异常平静了。没有了旧日情怀的制约,我反而能更清楚的去玩味《赤壁》解读吴宇森。
  库布里克到死也没能把心仪了一辈子的《拿破仑传》搬上荧幕,吴宇森却在中国电影工业尚处于摸索时期的阶段拍出了属于自己的《赤壁》,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幸福。
  无忧财公子在评价吴导的《辣手神探》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笔者认为吴宇森把握中小型枪战场面的功力是无人能及的,不论是过道、小屋、教堂还是楼梯,局部细微的处理都堪称大家。但大场面老吴玩起来不是很得心应手,91年《喋血街头》里的越战戏同样遭到非议,以至于正式上映时剪掉了大量镜头。后来在美国拍《变脸》被许多行家称赞,《风语者》就批评声不断。”
  其实这也是我在看《赤壁》之前最担心的地方了。这部鸿篇巨制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看它的战争场面。而从吴导之前的履历来看,大场面恰恰是他的软肋。要知道《碟中谍2》之后他已经在好莱坞跻身一线动作导演的行列,如果不是《风语者》折戟沉沙,可能吴导现在仍在异国为国争光呢,而《风语者》最遭人诟病的就是大场面的失控。
  赤壁之战无疑是迄今为止对他最大的挑战。国人的想象止步于文字,央视的电视剧显然无法满足想象。因此,《赤壁》如果能够用影像重构国人对草船借箭和火烧连环船的臆想,它将名垂千古。中国电影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忘记《投名状》吧,它只是一部披着古代战争外衣的动作片。
  从这个角度来说,《赤壁》上集显然不能完全展示全片的水准,除了后半段让人颇为惊艳的八卦阵之外,其他的动作场面多是单打独斗,并无过多的宏观展示。上集最大的作用只是在定一个基调,并着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每个角色的性格进行了深描。于是上集也成了网友们反复提及的雷人台词频出的一段,这种颇为现代的演绎方式引来一片争议声。
  其实熟悉吴宇森电影的人都可以感觉到他骨子里浪漫和轻松的气质,只是《英雄本色》和《喋血双雄》等悲情英雄气质影片太过出名可能掩盖了他的这一面。《纵横四海》是这一风格的最佳体现,《赤壁》当中那种现代的幽默表达方式其实和它是一脉相承的。这和之前不说人话的中国大片们是有本质区别的,现在观众的过激反应更多的可能是患了“大片症候群”之后的延续症状吧!
  有了上集的铺承,《赤壁》下的拍摄风格和讲述方式显得顺理成章。吴导不用再担心因为醉心于宏大叙事而使得人物显得空洞,关于他们的背景在上集中已经一览无余,现在我们期待的是他静下心来步步为营的酝酿一场实实在在的惊天战役。
  我的期待并不多,吴宇森却给了我期待之外的一些东西,这是我之前所没有料到的。
  孙刘联军最后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非只是最后的火烧连环船那么简单,它是两军反复对抗的最终结果,在它背后,是周瑜、诸葛亮与曹操的之间的连环博弈。影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在于此了,它并没有单纯的一场场列举那些脍炙人口的情节,而是环环相扣的把它们齐齐向前推动,每一个计谋,每一段情节都发挥着自己必不可少的作用,这种合力指向的结果只能是曹军最后的崩盘、孙刘取得最后的胜利,一切显得合情合理。
  最绝妙的一段是吴宇森把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和曹操怒斩蔡瑁张允三段戏串联到了一起:蒋干奉曹操之命去说服周瑜投降,周瑜却利用假信骗他训练水军蔡瑁张允有杀曹之意。曹操本来对这种反间计将信将疑。但是紧接着蔡瑁张允为诸葛亮的草船白白奉上十万支箭让他怒不可遏,生性多疑的他立即下令斩了二人。这时手下急忙上来进谏:丞相,如果杀了他们水军怎么来训练?曹操听闻此语大惊失色:且慢!结果随着这声喝止的同时,两个人刚好人头落地。这段连环戏衔接流畅,还有股黑色幽默的意味在里面,回味隽永。
  关于最后的决战我不想做过多的描述,究其原因可能是我没有获得期待中的快感,那种快感是当年读《三国演义》时曹操被火烧战船逃过一劫后哈哈大笑,说周瑜小儿还是不够深谋远虑,如果他在此处再设一队兵马,那老夫就算命再大可能也逃不了了。话音未落,一队兵马即应声杀出。如此情景反复了多次,直到曹操最终走投无路被关羽放走。读来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赤壁》的火烧连环船和攻城场面确实宏大,比拼尤其激烈,特技也绝不含糊。但是为什么我看到的是两军几乎对等的死伤,为什么我越来越看不到正义和邪恶的界限,为什么我在期待快感的同时却感觉越发的沉重。
  我想这也是吴宇森最后甚至决定放弃戏剧性最强的败走华容道这场戏的原因了。演义终究是演义,战争却始终是战争。
  李连杰说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止戈”,也就是停止斗争。吴宇森拍了一辈子暴力美学,到现在其实也悟到了,暴力其实无美丽可言,战争的最终目的只能是反对战争。否则就是对人性的忤逆。
  周瑜最后说:这场战争,没有胜利者。即便自己赢得了战争又怎么样,多少人为之付出了生命,战争就是浩劫。
  小乔是《赤壁》下集里的点睛之笔,她的温柔婉约象征的是一种普世的人性悲悯,这种关怀是超越政治超越战争的,这点从她不论是对谁都一视同仁可以看出。也正是如此,她明知不可能而为知,只身前往曹营,为阻止这场战争做最后的努力。在曹操拒绝后她明白,让曹操这样狼子野心的人掌握天下最终可能是更多的人受到伤害,于是她最终还是选择协助周郎,打赢这场战争。她对战争态度的转变,从上下两集的对比也可以看出。吴宇森在这个角色上投入的,其实正是自己最想要说的。
  我可以说:《赤壁》始终是一部商业片,它的反战思考远远谈不上深刻,但这不代表着它没有我们所需要大力褒奖的精神内核。但在某些人看来,它根本不配被列入谈论的范畴,从甚嚣尘上的“雷”和“囧”中便可以看到这一点。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描述的情景或许可以适用于当下的中国: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想起了很小的时候在录像厅看张彻的《新独臂刀》,那是小时候脑海中最凌厉的记忆。吴宇森显然师承了张彻的血脉,并赋予了自己特有的温情。这份温情这么多年了始终没有变,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虽然略显陈旧,却再次触碰了我们内心的情怀。
ps:接下来的贺岁喜剧《疯狂的赛车》将于1月20日上映,不知宁浩这次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疯狂呢?
#1楼
发帖时间:2009-01-19 13:18:30   |   回复数:0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