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sondjc
一派掌门

中国56个民族标徽![ 更新......(((简介文说))) ]

-->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到20世纪末人口已达12亿左右,是中国人口最多,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聚居中原、遍布全国。

  汉族始于黄帝时代,历经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逐渐形成。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汉族的族源以华夏民族为主,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开始。道教是汉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汉族也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汉族农业、手工业发达。青铜器、丝织、陶瓷、建筑、绘画早有盛名。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品。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更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发明。历史上产生了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汉族对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千百年来,以孔、孟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汉文化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而且也影响到亚洲乃至全世界。汉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汉语言属汉藏语系,分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南话、晋语、平话、粤语九大方言。共同语是普通话,汉文字高度统一。


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县的勐旺、勐养、橄榄坝、大渡岗和勐腊县的象明、勐仑等地。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申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K刻竹木记事。基诺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主要以农为生,旱稻、棉花、玉米是他们的传统农作物。种茶历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乌孜别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一个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2453人,分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信仰伊斯兰教。

乌孜别克族的民间文学极为丰富,叙事长诗《帕尔哈德与希琳》等流传广泛。乐器中以三角形的“斜格乃”最具特色。乌孜别克人绝大多数人从事商业、手工业。少数居住在新疆北部的乌孜别克人从事畜牧业。

乌孜别克族人能歌善舞。民族乐器有独它尔和弹布尔。民间音乐的曲调婉转曲折,优美动人。舞蹈以动作轻巧、富于变化而闻名。


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个民族乡。居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第五十五位,人口超过门巴族。

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汇与满语相同。现在40多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会说民族语,通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过去曾信仰萨满教。

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K渔猎为生的民族


保安族,有人口12212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

保安族地区位于甘肃西南部,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邻,北与青海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部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在这巍峨的积石山下,黄河上游之滨,水草肥美,宜农宜牧。小麦、玉米、洋芋、青稞、豌豆是保安族的主要农作物。汁甜味美的冬果梨和薄皮核桃尤为著名。

“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

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

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84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喀什“巴扎”

俗话说,到新疆不到喀什,等于没到新疆,到喀什不看“巴扎”,等于没有到喀什。喀什,是个有着千年以上历史的古城。早在汉唐时期,这个“丝绸之路”上最大的驿站,已是活跃的国际集市了。远道而来的罗马、波斯、印度的商队和内地川陕等地的马帮云集于此,进行贸易往来。如今,喀什约有人口30余万。城内高楼矗立。著名的艾提尕清真寺周围辐射状街巷上,密布着国营商店和个体手工业店铺与摊贩,经销着国内外的名贵商品。然而,它们却无法取代那传统的七日一集的大“巴扎”。

“巴扎”,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贸易集市。喀什大巴扎,中心在城区东南的喀什噶尔河畔。每逢星期日集期,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流、物资云集。从一般农副产品到价值很高的工艺品,应有尽有,并按种类分市排列。上午时分,巴扎渐入高潮,人们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在行人中还有少数妇女蒙着面巾。

巴扎上,与人们衣着有关的纺织品和皮毛,是引人注目的商品之一。这里,除了来自新疆和内地的各种花色布匹之外,大量的是应时的真丝绸和化纤织品。尤其是来自苏州和巴基斯坦的乔其绒,更是维吾尔族中青年妇女争相购买的畅销品。

地毯,是巴扎集市上的又一宗重要商品。新疆地毯以其优良的质地,精美的图案和鲜艳的色泽蜚声中外。而喀什又是新疆优质地毯的主要产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地毯几乎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家庭装饰品,因此,地毯格外走俏。

维吾尔族工匠技术精湛,巴扎上的各种手工艺品,充分显示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玉雕、腰刀、日用铜器、木器、陶瓷、首饰、花帽、服饰等,大都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做工非常精细,散发着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

在巴扎集市的商店里还有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民间乐器,供人观赏挑选。如制作精致的独它尔、弹拔尔、热瓦甫、萨塔、扬琴、艾捷克、胡西塔尔、唢呐、笛子、手鼓等。这些维吾尔族的民间乐器,都是在古典乐器的基础上,并借鉴中外乐器而发展起来的。

在大巴扎的边缘,一块很大的场地中,挤满了牲畜,这就是专门的牲畜巴扎。南疆的毛驴。体小劲大,是维吾尔族农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如今,它也成了内地一些省区前来购买的重要商品。

新疆是著名的瓜果之乡,每当瓜熟果红的季节,巴扎上到处都散发着诱人芳香的瓜果摊。常看到一些肤色不同的外国游客,头上顶着小花帽,手里拿羊肉串,或新鲜瓜果,边吃边聊,异常的兴奋和惬意。


白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全省白族有144.07万人(1998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0.87%。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他称很复杂,有民家、那马、勒墨、勒布等60多种。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一说为彝语文,一说应单独为白语支。词汇近60%为汉语借词,多数人通晓汉语。唐宋时代曾借用汉字创制了古白文,亦称□文或汉字白读。现试行拉丁字母形式的白族拼音文字方案。

  白族多数分布在平坝和低山丘陵地带,少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主要聚居区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北角,横断山脉南端,大部分属西南纵谷区。

关于白族的族源,比较权威的观点认为白族的族源可追溯到云南的石器时代,白族先民称滇□、叟、氐、西爨白蛮、白蛮、河蛮、白爨、□人、下方夷、白人、民家等。


土家族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宣恩、利川、恩施等县(市),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等县,以及贵州省的印江、沿河等县。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景颇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州沪水县的片古岗地区,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缅甸也有景颇族聚居。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景颇族居住在山区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水田少,旱地多,住竹楼。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 Last edited by kensondjc on 2005-7-15 at 16:33 ]
#1楼
发帖时间:2005-05-25 19:27:39   |   回复数:12
游客组